解析 30 + 人群内耗根源,分享 “掌控大脑、认清平凡” 的人生体验观,同步拆解 B2B 企业不盲目定目标、重价值选客户的经营逻辑,传递清醒生活与做事的核心方法。
才 50 几岁,正当壮年,他们走向了天台。不知道他们遇到了什么过不去的坎,也不知道他们在天台上想了什么。我跟朋友说,如果我有那么多钱,我就去哈尔滨,天天烧烤,吃完烧烤去江边看风景,看完风景回家打游戏睡觉…… 然后其他的再说。但是他们不是我,我也不是他们。
我说我大概能感受到一点点他们遇到了什么 —— 他们内心有 “魔鬼”。一开始我们觉得人生的价值跟钱有关,但当你在乎的东西不是钱,或者钱会稳定到来的时候,你就会被其他东西折磨,比如增长压力、交付压力、声誉等等。但我自己总结,除了金钱能真正干扰你的生存,其他的都是 “魔法攻击”。
有一天晚上,我睡觉前很难受,脑子里翻来覆去都是工作上的事,还有家里的事,感觉压力太大了。倒不是能不能承受这种压力,而是觉得被自己的精神折磨多少有点不值当。
于是我去寻找解决办法,快速翻了一些书,比如《反脆弱》《意识觉醒》,它们都在讲一件事:用理性大脑控制潜意识大脑。看完之后,我告诉自己要从情绪中解脱出来,冷静下来,想清楚事情为什么会困扰我 —— 是真的压力,还是假的情绪。大脑瞬间清醒,然后我打开了脱口秀节目,里面 “拜帝王,斗苍天,夺得了皇位已成仙” 的段子让我开开心心睡着了,一夜 7 小时,在愉悦中度过,觉得这段人生没白活。
就是这样,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我很认同的答案是两个字:体验。从未来看现在,我们会发现这些事都会过去,都会变成记忆,就像我们去大雁塔打了个羊头怪,然后经验加 100。那只羊头怪存在过,但那是历史,只有我们身上的经验值是真实的。
昨天中午,我在黄龙万科楼下吃饭,看着人来人往的人群,突然有个念头闯进脑海:这些面孔,70 年后应该都没了,而旁边的楼还在,西湖还在。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湖,它是不是已经见证了太多面孔的更换?有舞刀弄枪的,有咬文嚼字的……
人生其实挺短暂的,我们就是来体验一个剧本。既然都是体验,就该让这段体验尽兴,尽可能让自己接受的东西填满时间,控制自己的大脑,让那些伤害自己的东西从脑子里离开 —— 我们有这个能力,要相信自己。
我周围很多朋友经常陷入内耗,大多数时候我都不会劝,因为自己也不算厉害,偶尔也会内耗。但我 30 几岁时逐渐学会了掌控自己的大脑,而不是放任情绪信马由缰地折腾。我发现内耗大多发生在 30 岁左右的人身上,也就是现在的 95 到 97 年出生的人。为什么?因为 “三十而立”,正是建立自己价值观的时候 ——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,要不要 “做个人”,这些问题。我 79 岁的爷爷应该不会想,他不会内耗,不会纠结自己怎么没肌肉了、怎么不能长生不老……
随着年龄增长,到了 40 岁、50 岁,我们逐渐能打败内耗了。偶尔内耗冒出来,也能一下把它摁下去,就是这么强大。为什么年纪大了主观意识会变强?因为 40 多岁时会发现,内耗没用,自己就这样了,改不了,就这么着吧。这时候反而找到了自我,挖出了内心原始的渴求,比如钓鱼、盘串、摄影。我在九溪烟树见过好多秃了头的大哥,举着 “炮筒子” 拍树上的鸟,那沉醉的表情不像装的 —— 喜欢玩鸟也是好事,他们不会内耗。
你看,20 岁时想的是:我是世界的王者,要干翻世界,创造互联网神话,财务自由,买游艇,成为万人敬仰的 “龙王殿下”,通过 “神祇考核” 成神仙。到了 40 多岁才发现,算了,荣耀留给年轻人吧,还是钓鱼、玩鸟有意思,再逛逛花鸟鱼市场,一条龙。
30 多岁时就是幻想太多、想要的太多,才导致内耗。这个年纪确实有资格多想,因为年轻人最大的优势是时间,有时间一切皆有可能。佛家讲 “放下”,道家讲 “道法自然”,其实都是一回事:认清自己是个啥。地球上这么多人类,我们只是其中之一,甚至有的人都不算 “突出的那一个”。肉体这么脆弱,衰老这么快,实在没必要给自己加 “魔法伤害” 加速衰老。认清自己是普通人、平凡人,这个环节很重要,能改变人生轨迹,让接下来的生命更饱满。
我们创立企业时就聊过这些。首先,创建公司的初衷不是希望它有超级增速、做逆势增长的神话,也没想过财富自由 —— 说实话,咱 B2B 行业不太可能。我们的目标是给自己找份工作,不至于在别的公司被领导精神蹂躏;给自己创造一份工作,只要自己不开除自己,就不会失业。哪怕收入少点,咱也花不了多少钱,多赚多花,少赚少花,而且谁说一定不如上班工资高?
其次,这份工作得是自己热爱的,千万别逼自己做不喜欢的事,比吃那啥还难受(我没吃过,猜的)。注意,我说的不是找个 “让人快乐的班”——“班” 这东西大概率没让人舒服的,而是找个 “让人快乐的工作”。“班” 和 “工作” 有本质区别:一个是 “享受环境”(小概率工作也开心),一个是 “享受创造”,完全不一样。
对自己定位清晰了,工作反而舒服。一个客户、两个客户也行,三个五个也 OK。重点是我们做的事有价值,能帮到客户,客户愿意付钱。
别给公司定目标,定目标的本质是用焦虑驱动行为。我之前见过一家年营收 200 万的小公司,定了明年 2000 万的目标,让负责人拆解怎么完成,老板还说 “要敢想、敢挑战自己”—— 这他妈真是坑。敢想了、敢挑战了,过几天他就问 “为什么完不成,给理由”。给你妹的理由,咋不定 2 个亿?那我完成目标的方式更清晰:先列列附近的银行有哪些……
说到客户选择,这是我最近想得多的事。昨天干了两件挺牛的事。
先说第一个:正在服务的客户给我介绍了她朋友,我特别感激,甚至有点感动。联系上之后,我说:“先等等,我暂时接不了你们的合作。”(对方估计一脸黑人问号)因为我没服务好她朋友,如果你们是类似的生意,我没信心服务好你。别说你们一家有意向,就算 10 家类似的公司来,我现在也不想接 —— 除非我们找到自己的价值,否则不能耽误客户。我绝不会因为喜欢订单、喜欢钱就接进来,最后大家都别扭。
第二件牛事:我们给一个客户测算了 SEM 效果,然后跟对接人说:“别全信那喜人的测算结果,那只是测算。如果真合作,给我们点时间努力做好,但你们要做好预案:如果没达到要求,立即终止合作。” 因为 SEM、SEO 这些事,我们肯定会倾尽团队 15 年的经验和全部时间去做,但 B2B 数字营销受环境影响太大,不全是我们能力的问题 —— 比如百度突然不给关键词展现,SEO 短时间没效果,这些我们解决不了。但如果结果真不好,接受就好,让该发生的发生。
我们接受一切因无法提供满意服务而终止的合约,这是我们的企业风格之一。要把时间放在能做出成绩、能被客户认可的地方。我又看了遍《反脆弱》,讲得真对:要在不确定性中受益。不断和客户碰撞,能让我们知道该做什么、不该做什么,该承诺什么、不该承诺什么。不断选择和被选择,定义了一家企业,也定义了它的价值。
人生的经营和企业经营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。我们遇到不同的人,做不同的工作,快速离开不适合的环境和人,再接触新环境 —— 其实就是一次次选择。从不好的过去里学会避免不适,微调再微调,不断接近更好的环境,塑造更好的自己。这就是从 “干翻世界” 到 “世人皆爱卷,我独爱当钓鱼佬” 的境界过渡。致敬贺强,Respect。